13家猪企被“吃”上市后,中国猪肉开始“高精尖”了
去年底,万科创始人王石问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养猪赚得怎么样,对方答道“效益不错,请你吃饭没问题”。谁能想到不到半年,万科就高薪招聘“猪倌”进军养猪业。
养猪真比卖楼赚钱?2019年,养猪企业的净利润着实让人眼红:新希望增了近2倍,温氏股份涨了2.5倍,牧原股份更是翻了10倍!
去年7月开始,猪肉价格就一路飙涨,一度创下38.3元/斤的新高,较一年前大涨近150%。
居高不下的肉价、猪企翻倍的市值,以及万科们的涌入,一时间又让很多人对“养猪致富”这事儿充满了幻想。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正经聊聊:在中国,养猪生意到底有多大前途?应该养怎样的猪?
13家猪企被“吃”上市,但为啥国产猪还是喂不饱中国胃?
中国人究竟有多爱吃猪肉?2018年,平均每个中国人吃掉了22.8千克的猪肉,是禽肉消费的2.5倍,牛肉的11.4倍!
这么多猪肉,都被谁吃了呢?
国家统计局《2019中国统计年鉴》显示,川、渝地区以将近40千克的人均猪肉消费量荣登2018全国猪肉消费大省冠、亚军。白花花的猪肉,成了四川人餐桌上的回锅肉,广东人碗里的沙姜猪手,湖南人下饭的辣椒小炒肉……
要跟上国人巨大的消耗量,中国的猪肉生产自然也是“马力全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2017年中国生产出5544.9万吨猪肉,贡献了全球近一半的猪肉产量。
尽管产着全世界最多的猪,国产猪肉并“喂不饱”中国人。中国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猪肉。2015-2019的5年间,中国平均每年的猪肉进口量达138万吨,2019年更是高达211万吨。作为全球第6大猪肉生产国(地区)的加拿大,2017年猪肉总产量才196万吨。
爱吃猪肉的中国人,把13家猪企“吃”上了市。“猪中茅台”牧原股份的市值都突破2100亿了。但若从产量来看,排名前十的上市猪企2019年生猪合计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54419万头)的8.27%。
在中国生猪市场,中小养殖场和散户占据了绝对规模。根据《中国畜牧年检(2016)》,生猪养殖出栏500头以下的养殖场占总场数的99.40%,年出栏5万头以上的场数仅占0.0007%。分散的养殖意味着较低的规模化、自动化程度,也导致国产猪的生产成本居高,猪肉价格也普遍高于国外。
而不定期发生的疫病,更是造成猪肉产量的不确定性,养猪“散户”对抗疫病的能力就更低了。生猪养殖4个月才能出栏,也使得每一次疫病的影响周期都很长。2018年8月爆发的非洲猪瘟,其影响就一直持续到现在。
近年来,中国的规模化猪企正在快速扩张,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政府环保拆迁猪场”政策的推动,也让越来越多中小养殖户逐步退出。非洲猪瘟疫情则是又一个让散户主动或被动退出生猪养殖业的强大外力,也为规模化养殖企业腾出了扩张空间。
都市丽人都吃70块一斤的猪肉,小众猪种迎来猪生“高光时刻”
对于习惯了菜市场猪肉常年十几块一斤的叔叔阿姨们来说,肉价涨到30多块的确让人下不了手。但对于那些日常出入盒马鲜生、进口超市,一线城市的都市丽人儿来说,30块一斤的猪肉也不算什么。毕竟,网易丁磊养的未央黑猪2年前就卖到70块一斤了。
湖南楚沩香农业宁乡大龙畜牧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青华表示:“目前全国高端猪肉消费的市场空间在1500亿元左右,预计未来5年将达到3000亿元的规模,猪肉行业将从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
除了网易,精气神、壹号土猪、湖南湘村高科等众多企业都开始抢占高端猪肉市场,并由此分化出3种生产模式。
第一种是地方纯种土猪的规模化养殖,以湖南新湘农和浙江“膳博士”为代表。2011年,湖南湘潭建立了一个存栏近400头的纯种沙子岭猪保种场,结束了数十年民间散养保种的历史。该猪场禁止周边3公里内出现其他养殖场,以切断基因污染和疫病传播风险。作为沙子岭猪唯一代理商,新湘农推出高端品牌“毛氏雪花猪肉”。浙江青莲食品旗下的“膳博士”,则是依托嘉兴黑猪原种场和两头乌原种场的高端猪肉品牌。
由于中小养殖户(场)无力解决过高的料肉投产比、过长的生长周期问题,过去土猪很难做大。但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对肉质更讲究,在大自然里“撒欢”长大的生态走地猪被认为更健康,迎来了新的市场机遇。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加大科研力度、斥资升级养殖系统,这使得地方猪种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成为可能。那些此前因为地域局限“隐姓埋名”的小众优质猪种,终于迎来了猪生的“高光时刻”。
作为世界猪肉消费大国,中国千年的野猪驯化经验和幅员辽阔的土地,孕育了不同猪种。越来越多“地方专供”的猪肉,正在奔赴你家餐桌。
消费升级催生的第二种养猪模式,是培育“土洋结合”新猪种,以精气神、湖南湘村高科为代表。精气神“山黑猪”号称是投入近亿元自主培育的新猪种,以北京黑猪为父本,英国大约克夏猪为母本。“湘村黑猪”则是以湖南桃源黑猪为母本、美国杜洛克猪为父本杂交选育的新品种。每一个新猪种的诞生,可都是需要经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敲章认证的。
“混血”杂交育种的方式,既能保留土猪的口感、营养,也能吸收洋猪吃得少长得快的优势,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盒马在售的湘村黑猪,7两就比市面上一斤猪肉贵 | 图片来源:盒马鲜生APP
第三种则是所谓的“黑科技”养猪,以网易、阿里等一众互联网公司为代表。最早率军进击养猪业的网易,在安吉生态林里给猪建了个人看了都羡慕的猪舍,猪在这里能听音乐、玩玩具、蹲马桶,单只猪每天的伙食费就要40多块钱。阿里则在2018年2月宣布用ET大脑AI养猪。不光为每头猪建立档案,分析猪的行为特征、进食特征、料肉比等,还能预测母猪一年能生几头顺利活下来的仔猪,为衡量猪场效益提供指标。
养猪真那么容易?没钱没技术,还真揽不下这活儿。
除了生产模式,中国人猪肉消费习惯的变化,也正在改变存储、物流、供应等产业链下游环节。
不同于国外肉类消费以冷鲜肉为主,中国人70%的猪肉消费都是“热鲜肉”(现宰未冰冻的猪肉,常温运输出售,保质期1-2天)。在中国人的固有认知中,冻过的肉不如现宰的新鲜好吃。由于热鲜肉存在地理辐射半径的限制,单个产地的猪肉往往专供周边地区。
随着冷链的完善,冷鲜技术将成为小众猪肉扩大销售范围的“标配”,更多山区小众猪种能作为冷鲜肉“走出大山”。目前,我国冷鲜猪肉在猪肉消费中的占比仅为10%。随着商超不断加码冷鲜肉SKU的布局,国人的接受度将越来越高,中国冷鲜肉的市场规模也将越来越大。
普通人餐桌上悄悄发生的变化,正在倒逼整个养猪产业进行升级。在头脑一热打起“养猪致富”的念头前,还得下一番功夫研究呀!
来源:第一财经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_yBvZky6UFtBBd7ZjZAUA?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