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格上看,前20强企业总共22家,包括温氏、牧原等耳熟能详的巨头,也包括正大、天邦、正邦、唐人神等传统强企,更有海大这种饲料巨头进军养殖的后起之秀。
温氏、牧原依然占领生猪出栏第一梯队,温氏年出栏生猪1852万头,牧原紧随其后,年出栏1025万头。两大巨头加起来2877万头,占到中国猪企前20强总出栏量的46.34%,接近一半。第三名正邦年出栏578万头,虽然与第二名牧原相比几乎腰斩,可是却大幅领先着第二梯队。从正邦到大象,年出栏100-500万头的企业总共有12家,总出栏量2733万头,占比前20强猪企41.6%。年出栏100万头以下的猪企有8家,总出栏数598万头,占比仅为9.6%。
饲料企业养猪势不可挡
传统的饲料企业,比如正邦、新希望、双胞胎、海大、安佑等,在2019年养殖行业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而最引人瞩目的就是新希望,新希望在2018年销售生猪仅为255.37万头,收入为35.68亿元。2019年虽然疫情严峻,但新希望依然坚强完成逆势扩张。2019年出栏生猪高达354.99万头,同比增长39%,销售收入85.46亿元,同比增长将近140%。
不仅如此,2020年1月2日,新希望曾在有关公开发行40亿元可转债的网上路演指出,新希望的目标是争取在2019年达到350万头出栏,2020年达到800万头出栏,2021年实现1500万头出栏,2022年实现2500万头出栏。目前,新希望已经达成2019年出栏目标。
与此同时,新希望还在加紧产能扩张的步伐。2019年12月31日,新希望表示将投资57.95亿元,在四川、广西、安徽、广东、山东等地建设7个生猪养殖项目,合计年出栏430万头。
在饲料版块,海大早已跻身于第一梯队,但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生猪饲料销售额明显下滑,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根据海大集团公告显示,2019年1-9月份,饲料总销量900万吨,同比增长超14%,但猪饲料销量同比减少20%。
应对行业巨变,进军养殖端确实是大多数饲料企业的选择。海大董事长薛华曾说过,在生猪养殖方面,虽然海大属于后来者,又加上非洲猪瘟的影响,势必会走的更加艰难,但是这也是海大战略布局中重要的一笔。
公司+农户/自繁自养谁更胜一筹
从前20家企业的发展模式来看,分为公司+农户和自养自繁高度集约化两种。其中,公司+农户以温氏为代表,自养自繁以牧原为典型。
公司+农户属于轻资产运营,该模式不仅节省了大量土地、设备等固定成本支出,同时实现了指数级的规模扩张。1999年,温氏股份上市肉猪仅7.75万头,到2013年已突破1000万头,2019年突破2000万头。但是在疫情面前,这种模式显然面临着更多的不可控因素。
以牧原为代表的自繁自养模式属于重资产运营,负债率高。但在疫情面前更加可控,成本更加低廉,利润更大。
从发展形式来看,为了实现产业脱贫,公司+农户是国家主推的养猪模式之一。前不久,农业农村部举行“龙头企业带万户生猪产业扶贫项目”集中签约活动。其中,韩长赋部长表示抓住当前生猪市场行情好的有利时机,引导大型养猪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入股加盟、托管租赁等方式,到贫困地区带动中小养殖场户补栏复养,对于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和加快生猪生产恢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疯狂布局,寡头市场即将到来
2019年下半年,随着一系列扶持生猪养殖政策密集出台,叠加高行情催化,行业迎来复产热潮,而对于大集团而言,更是疯狂加码布局生猪养殖板块。“只要当地政府允许,我们的养殖项目可以立刻上马”,近期,正邦集团养殖事业部华南大区投资发展副总经理焦大荣在考察河源时如此表示。
像正邦这样信心坚定快速布局的企业不止他们一家,2019年以来,温氏、牧原、新希望,几乎养猪业的大集团都在进行疯狂扩张投资圈地,然而在此背后,一种新的市场竞争形态却在悄然形成。
某行业专家表示,未来生猪产业集聚度将会飙升。他分析到,2018年猪业TOP30占比市场约为15%,而在非洲猪瘟到来后,将会由当前的充分竞争市场加速为寡头市场快速形成,预计到2030年,TOP30的预计超过50%,寡头市场将会形成。
对于中国猪企前20名名单,您又怎么看呢?
来源:中国猪业高层交流论坛、猪场动力网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BpKuZsz1lx18LgVTjenHVA?scene=25#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