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年伊始,黑龙江省明水县惊爆7.3万头存栏猪的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养猪人敏感的神经再度紧绷。时值三九严寒季节,养猪业似乎也进入了极其严酷的寒冬,可以说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非洲猪瘟肆虐下规模化猪场如何活下来?
笔者曾撰文指出,在非洲猪瘟疫情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当前防疫重点是种猪场(包括地方优良品种)和规模化猪场,因为缺乏生物安全体系的中小散养户迟早会被非洲猪瘟所无情吞噬[1]。有人反驳说,具有生物安全体系的大猪场都中招了,谈生物安全有用吗?恰巧相反,这更说明生物安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实际上,非洲猪瘟不问猪场大小,而是专挑你的安全隐患和漏洞。鉴于感染猪场、疫情处置填埋场、屠宰场等污染严重,环境中病毒量逐渐增多,规模化猪场感染的风险日益加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化猪场靠什么活下来?我认为要有决心,要有恒心,要有方案,更要有执行力,更要依靠科学,更要注重细节,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怨天尤人。
第一,织密织牢生物安全防护网
生物安全不只是理念和文化,更是实践和细节。一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对员工反复培训,严格督促执行,定期考核、反复审查,查缺补漏,防微杜渐,千万不要抱丝毫侥幸心理,须知凶残的非洲猪瘟病毒像饿狼一样时刻窥伺你的任何漏洞。
要特别关注猪场内容易出问题的高风险因素,如出猪台、运猪车、出差归来员工、外来人员、精液、饲料(尤其是猪源性制品)、兽药和疫苗的外包装等,特别是要优化设计出猪台,严格区分“脏区”和“净区”(最好中间有缓冲区),暂停使用自配粉料,改用高温熟化的颗粒饲料。不仅要盯紧场内,还要关注场外风险因素,要重点防范周边的疫点、死猪填埋场、屠宰场、水源、场外经过的车辆、人员、动物等,定期进行场区周围消毒,扫除“门外雪”。地方养猪行业协会可发起自救组织,同时请求当地政府协助清理、劝退、收编邻近的散养猪场,并给予适当补偿,彻底清除临近的风险点及其潜在污染区域,净化周边养殖环境,实行区域协防和局部净化。
第二,主动开展疫情监测
猪场是疫情防控的责任主体,千万不要指望别人,更不能坐以待毙。正好象我们人通过体检早期发现癌变并切除肿瘤组织从而保全性命一样,主动监测可以及早捕捉疫情的苗头,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从而牢牢掌握疫情防控的主动权、知情权,否则就只能被动地遭受疫情的袭击。基于风险分析和评估,对高危因素(病死猪、临床异常猪、邻近门口猪、排泄物、运猪车等外来车辆、装猪台等外围环境、可能来自疫区的动物性蛋白饲料和晾晒玉米等)进行病原检测,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即采取断然措施,及早处置病死猪及周围高风险猪群,并彻底做好污染区域的清洗消毒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尽可能将疫情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三,扶正祛邪,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正气不足、邪气入内”。全世界目前尚无商品化非洲猪瘟疫苗可供使用,故要尽量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破坏猪只正气,适当降低养殖密度、改善空气质量、改进均衡营养、做好保温和通风、减少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等,同时要做好猪瘟等重要疫病的免疫预防。鉴于非洲猪瘟的发病特点,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可以尝试使用卫气营血、扶正清热类中药以增强猪只的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第四,适当收缩养猪规模,修炼“内功”
规模化猪场应重新审视养猪发展战略和饲养模式,重新规划养猪布局,审慎扩大养殖规模,均衡发展饲料、养殖、屠宰、加工等产业链,不要盲目逆势扩张,而应强化环境控制、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和疫病防控,力保现有产能,迎接未来行情。如需新建和扩建猪场,一定要充分考察周围环境,做好生物安全规划,构建“碉堡式”防疫体系。有条件的公司可以考虑布局海外养猪。
总之,规模化猪场一定要仔细排查可能携带病毒的高风险因素,尽可能消灭传染源,阻断病毒进入场内的途径,提高猪群的健康度。根据国内外经验,通过扎扎实实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建立生物防护屏障体系,完全有可能免遭非洲猪瘟的侵袭。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猪烈性传染病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猪瘟、非洲猪瘟和伪狂犬病等烈性传染病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项目以及国际项目等20余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70余篇。兼任国家科技奖、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兽药评审专家和委员、《中国农业科学》等核心期刊编委以及一些国际期刊审稿专家。
——仇华吉
致谢
衷心感谢邵国青研究员、余旭平教授、张桂红教授、樊福好研究员、王翀教授、张交儿副研究员和孙元副研究员的宝贵建议。
参考文献
[1]仇华吉.非洲猪瘟对我国养业的影响与防控建议[J].中国兽药杂志,2018,52(11):1-4.
文章转自:养猪职业经理人 https://mp.weixin.qq.com/s/sf3hRzQrLQTCPCv6T4DW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