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农业农村部公布山西省阳曲县、湖南省沅陵县和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各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
截至10月30日,全国共发生54起疫情,涉及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南地区的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安徽、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天津、山西、云南、湖南、贵州等13个省(市、区)的35个地市(盟)。全国除港澳台、新疆、青海、海南外的28个省(市、区)生猪跨省调运全部暂停,全国生猪跨省流通基本陷入瘫痪状态。
30天时间内,我国新增了32起非洲猪瘟疫情。目前,尽管多个疫情区生猪调运开始逐步放开,但随着南方三省再次出现疫情,意味着全国生猪跨省调运已经基本不可能。
在长远的视野和格局来看,受当下非洲猪瘟疫情等影响,中国生猪产业链从养猪模式到饲料业,再到冷链物流,甚至猪肉消费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将迎来大变局。
非洲猪瘟触发中国生猪产业链大变局
综合农业农村部、第一财经、猪业资讯、新牧网
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10月30日发布,山西省阳曲县、湖南省沅陵县和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各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
10月30日12时,农业农村部接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一养殖户、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一养殖户和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一养殖户各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截至目前,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养殖户存栏生猪210头,发病75头,死亡47头;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养殖户存栏生猪144头,发病25头,死亡22头;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养殖户存栏生猪36头,发病5头,死亡1头。
从10月1日至30日,30天的时间里,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又增加了32起。其中,疫情地区中新增加了贵州、云南、湖南三个南方省份。
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由北转南,疫情在南方蔓延升级;疫情由散养户扩散到规模化猪场,截至目前,共有12家规模场(含种猪场)出现非洲猪瘟,且规模场继续发生疫情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疫情防控措施再度升级,近日,国务院发文要求全国范围内全面禁止用泔水喂猪,运输生猪车辆不再享受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活猪高速公路运输不再免费),对活畜禽运输车辆实施备案管理。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和严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安徽、辽宁、云南、贵州已启动非洲猪瘟疫情的I级应急响应。
发生疫情的12家规模化猪场或种猪场列表如下:
山西发生2起疫情,曾有非洲猪瘟疫区生猪产品流入山西市场
10月24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表示,目前已经发生的疫情均已得到有效处置,已有12个疫区解除封锁,我国非洲猪瘟疫情总体可控。但由于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和病原污染的复杂性,不排除继续出现新发疫情的可能。
如果将视野和格局放诸长远,受当下非洲猪瘟疫情、畜禽运输政策、环保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整个生猪产业链,从养猪模式,到饲料业,再到冷链物流,甚至猪肉消费习惯等方方面面都将迎来大变局。
养殖模式面临新挑战
在中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由于有广阔的土地及良好的土地承载能力,且饲料原料充裕,成为国内养殖发展的潜力地区。受包括环保在内的多重因素影响,南方水系地区开始下大力度去生猪产能,全国生猪产能也逐渐出现新变局,呈现“南猪北养”的大趋势。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总结称,东北地区随着生猪产能逐渐扩张,将成为全国主要的生猪调出地区;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安徽产区,生猪可调出量逐年下降,未来发展潜力较小,按照当前趋势发展,不排除在未来5年出现偏紧的情况;华北的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生猪稳步发展;西部的陕西、甘肃等地,生猪养殖也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会。
从2015年以来,国内大型养殖集团纷纷到东北地区快速扩张生猪产能。由于这些地区的人口持续外流,猪肉消费很难出现大幅增长,可供外运量随着产能的建成并释放快速增长,东北地区及内蒙古成为京津地区活猪调运的主要来源地,也由此形成“北猪南运”的生猪流通格局。
当前,国内在出现非洲猪瘟疫情之后,政府通常会采用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封锁区暂时不准动物进出,期间若无新增疫情,6周可解除禁运,但仍不能跨省调运。另外,出现疫情的场舍,6个月内不能养猪。正是受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的生猪养殖模式、供应链环节都将面临挑战。
生猪及其产品禁止违规调运区域图
从养殖模式来看,中小散户仍然占据国内生猪供应的半壁江山,其种种不足为非洲猪瘟的滋生和蔓延创造了条件,给防疫人员疫情追溯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负担。
在未来,随着规范化成为行业主流,散户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芝华数据生猪分析师姚桂玲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自上半年开始,能繁母猪补栏情绪便很低迷,如今受疫情影响,随着饲喂泔水的散养户持续退出,规模场扩张速度减慢,预判母猪存栏已见顶,仔猪补栏情绪较为稳定,因而短期内生猪供应不成问题。
从长期来看,2019年后半年,受母猪存栏减少的影响,生猪供应量将下降。伴随低端产能的出清,将利好后期生猪养殖行业,尤其是大规模养殖场将凭借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以及更好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而迎来一轮新的发展契机。
就供应链环节来看,受本次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猪肉供应链将面临大变革,由“调猪”转为“调肉”。
推进生猪屠宰-冷链发展
在非洲猪瘟爆发之前,生猪经纪人依据各省市生猪价格差,将肉猪调往全国各地从而牟利,全国猪价也借此实现平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省际间调运猪肉126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4%。
研究表明,活畜禽长途调运是引发动物疫情传播的重要原因。限制活畜禽长途调运是防止动物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按照目前疫情演变形势来看,疫情将很有可能较长时间出现在不同的产销区,为防控疫情,限制活猪调运是必然做出的决策。当前情况下,随着生猪跨省调运受限,在产区,生猪被迫压栏,本地缺乏消化能力,本地屠宰又没有足够屠宰能力;在销区,猪肉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当地的部分屠宰产能也无法得到合理利用。
为此,中国政府开始加速猪肉供应链由“调猪”向“调肉”转变。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本次非洲猪瘟事件,长距离的生猪调运或被限制,流通领域主导权将更多的向屠宰场倾斜,肉类的冷链物流发展将迎来一次难得的历史大机遇,行业借此契机迅速走向规范化。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考虑到完备的热鲜和冷冻配送能力、均衡的屠宰产能以及对冷冻肉的消费者需求偏好等都无法快速对接,也就意味着,产销区的区域价差可能至少在年内还会加大或者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一般来说,疫情出现后,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控制,减少活猪调运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经过近期的评估之后,多个疫情区生猪调运开始逐步放开。然而,随着南方三省再次出现疫情,也就意味着,全国生猪跨省调运已经基本不可能。另外,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进步,再加上消费者更加注重食品健康,市场对冷冻肉/冷鲜肉的需求在增加,这都为冷鲜肉/冷冻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业内认为,推进生猪屠宰—冷链发展本就是生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受这次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内将加速生猪屠宰—冷链的发展,尤其是东北地区。
林国发称,参考2014年禽类H7N9疫情爆发以后,政府积极推进冰鲜鸡和冷冻鸡的发展,虽然改变了原有活鸡交易的模式,但在有效控制H7N9疫情扩散、确保食品安全、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带动冷链产业投资建设、培育品牌企业等方面功不可没。
他表示,大力发展冷冻肉和冷鲜肉,积极推进屠宰—冷链产业,可以将不安全的猪肉控制在屠宰环节,而且培育大型屠宰企业,也方便主管部门对猪肉生产进行监管,减少不安全猪肉流入市场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国内生猪产业链升级,带动屠宰产业及冷链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减缓猪价出现季节性波动的影响。
全面禁止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
虽然国家及多个省区市明令禁止使用泔水养猪,但仍存在小部分的“泔水猪”市场。
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泔水猪”养殖成本远低于饲料猪。
数据来源: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农业团队发布研究报告称,国内产能中大概5-10%还属于泔水养猪,以5%占比来测算,整体年出栏量接近3500万头。
这意味着,在全面禁止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的背景下,将有3500万头“泔水猪”的低端产能退出。
淘汰“泔水猪”这样的低端产能,在于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是非洲猪瘟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从国际上多年来的非洲猪瘟防控实践,以及中国专家对国内爆发的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根据研究表明,在国内发生的前21起非洲猪瘟疫情中,有62%的疫情与饲喂餐厨剩余物有关。这些疫情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往往呈多点集中发生,这在安徽省9月初的几起疫情中表现尤为明显。
对比来看,在我国要求,发生疫情省份和疫情相邻省份全面禁止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之后,由此引起的疫情已大为减少。
林国发称,用厨房剩余物来饲喂猪的主要是小散养殖户,为了图方便,他们并未对收集到的厨房剩余物进行熟化,这导致厨房剩余物有害病菌/病毒未能有效灭活,从而增加了猪群感染疫情的风险。
考虑到“泔水猪”出栏量占比超过5%,如果因为全面禁止而由此导致该部分养殖户在短时间内退出,将增加下一年度生猪供应的紧张局面。另外,全面禁止也可能导致大部分厨房剩余物丢弃,污染环境。因此,他建议,在全面禁止厨房剩余物用作饲料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方面要减少厨房剩余物量,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厨房剩余物转为他用,比如生产有机肥等。
综合农业农村部、第一财经、猪业资讯、新牧网 https://mp.weixin.qq.com/s/OVlsEVV67ljsXG5CGwhp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