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LinkedinWhatsAppTelegram
0

重磅文稿:农业部九位司长解读《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

12 10月 2017
X
LinkedinWhatsAppTelegram
0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意见》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司长张合成、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局长广德福、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天佐等对《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进行了解读。

张合成: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

 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中办国办《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农业空间布局体系。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应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合理区分农业空间、城市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规范农业发展空间秩序,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

  优化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布局。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土空间开发,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更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城市空间总面积的扩张,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特别要保护好平原和城市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促进城乡空间优化和统筹发展。

  促进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协调布局。生态空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和保障,应坚持保护优先。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与绿色发展最具相融性。要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生态功能,积极发挥农业的生态、景观和间隔功能,大幅提升农业的生态效能。在农业生产中要扎牢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充分考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不能造成生态环境的不可逆转,促进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坚持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要按照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立足各地水、土等资源现状,按照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的布局,引导农业发展向优势区聚集,减轻非优势区发展农业的压力,防止和解决空间布局上资源错配和供给错位的结构性矛盾,努力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与资源稀缺程度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强化资源环境管控,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名录,控制种养业发展规模和强度。

  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布局农业生产。农业绿色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绿色导向贯穿于农业发展全过程,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严禁侵占水面、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的农业开发活动,构建田园生态系统。要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立足空间均衡和稳定,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明确区域生产功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实际工作中,要建立重要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摸清农业资源底数。构建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利用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一体化观测技术,实现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精准化管理,为不断动态调整农业主体功能和空间布局提供支撑。

张合成:加快建立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贫困地区农业绿色开发机制”。贫困地区大多处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地位极为重要,生态系统又十分脆弱。建立农业绿色开发机制,就是要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后发优势。这既是当前治贫之举,也是长远固本之策,事关脱贫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事关国家生态安全。

  坚持保护优先,为子孙后代预留发展空间。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摸清资源底数,立足环境承载力,科学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精准选择特色优势农业,合理确定产业开发强度。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彻底改变大开发、拼产值、比税收的功利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坚决不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产业,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不干毁祖传家业、断子孙后路的蠢事,让农业产业发展经得住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做足山水文章,让绿水青山成为脱贫靠山。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好生态绿色牌、善做山水文章,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绿色产业扶贫,向绿色要生产力、竞争力,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脱贫致富道路。发挥贫困地区比较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循环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从农业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强化品牌打造,给扶贫产业插上腾飞翅膀。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利机遇,适应消费市场升级需求,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优质绿色农产品。支持贫困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做好品牌培育、推介、引导和监督,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指导支持贫困地区创建一批特色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创新体制机制,为绿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优化贫困地区农业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为抓手,建立反映市场供求与资源稀缺程度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制度。以县为单位,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责清单制度,明确种养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建立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节约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以及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草原保护等方面的制度。

曾衍德:强化耕地资源保护 推进节水农业发展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水是农业生产之要。我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长期的超强度开发利用,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也亮起了“红灯”。要适应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和水资源节约利用,留住肥沃的耕地、干净的水源、美丽的田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

  强化耕地资源保护,坚决守住“两条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保护耕地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护耕地、做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明确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守住这个战略底线,前提是保证耕地数量的稳定。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守住18.65亿亩耕地红线,划定、划足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还要守住耕地质量底线。现在看,长期的高强度利用,耕地质量堪忧,退化面积较大,污染的耕地也不少。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和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修复试点,力争到2020年,全国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以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在措施上,主要抓好四个方面:改良土壤,重点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土壤,改进栽培方式。培肥地力,重点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贫瘠土壤肥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保水保肥,重点是推广深松深耕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实行节水节肥。控污修复,重点是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防止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耕地,控制农膜残留。此外,还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集成一套用地与养地结合的技术模式,让耕地休养生息,实现永续利用。

  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突出抓好“五大措施”。我国是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农业是用水大户,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做好农业节水这篇大文章,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力争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下一步,在农业节水上要抓好五个方面工作:推进品种节水。加快选育推广一批抗旱品种,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和抗旱保产能力。推进结构节水。立足水资源调减,调整优化品种结构,重点是调减耗水量大的作物,扩种耗水量小的作物,大力发展雨养农业。推进农艺节水。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推进工程节水。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减少渗漏蒸发损失,提高输水效率。推进制度节水。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合理确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灌溉定额和用水价格,增强农民节水意识。

曾衍德:推进化肥农药减量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促进了粮食等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过多,不仅增加了生产成本,也产生了环境污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要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

  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上,要实现“四减”。就是调优结构减量。调减高纬度、干旱地区和土地贫瘠地区玉米种植,减少化肥投入。同时,优化氮磷钾配比,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推广新型高效肥料。精准施肥减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械施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有机肥替代减量。推进秸秆养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种植绿肥,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减量。依托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带动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应用。

  在推进化肥减量增效上,也要实现“四减”。就是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量。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大规模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推进绿色防控控制病虫危害减量。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预防控制病虫发生,减少防控次数。推广高效施药机械提高利用率减量。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机等大中型施药机械,替代跑冒滴漏的落后机械。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优化结构减量。应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

  下一步,各级农业部门将认真贯彻《意见》的部署和要求,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为抓手,持续加力、久久为功,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一是加快新产品推广。重点是发展新型高效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和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病虫绿色防控产品。二是加快新机具推广。重点是水肥一体化设施、种肥同播机、化肥深施等新机具,和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机具。三是加快集成技术推广。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作攻关,尽快突破技术难点,分区域、分作物集成组装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技术模式。四是推进机制创新。培育一批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加强农企合作,探索农村合作金融、农业租赁金融、农业信贷保险等服务创新,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廖西元: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农业废弃物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半”,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用则利、弃则害。开展农业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任务和举措。《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农膜回收率达到80%。实现这一目标,要深入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行动、农膜回收行动,强化政策引领、典型示范、主体培育,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为主、就地就近,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整县开展秸秆全量化利用。在东北地区玉米主产县率先开展试点,积极推广深翻还田、秸秆饲料无害防腐和零污染焚烧供热等技术,推动出台秸秆还田、收储运、加工利用等补贴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不断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培育收储运专业人才和服务组织,形成商品化收储和供应能力。完善秸秆利用政策,解决收储点用地难题,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用电享受农业用电价格优惠。

 二是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以沼气和生物天然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农村能源和农用有机肥为主要使用方向,确立了“一年铺开、三年见效、四年基本完成”的工作目标。在畜牧大县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支持规模养殖场和第三方市场主体改造升级处理设施,集成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提升养殖粪污处理能力,整县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强制性资源化处理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健全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三是着力推进农膜回收。以西北为重点区域,以棉花、玉米、马铃薯为重点作物,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主攻方向,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建设农膜回收示范县,全面推广加厚地膜,推进减量替代。推动建立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等多种方式的回收利用机制,试点“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农田残留地膜污染监测网络,探索将农膜回收率纳入农业面源污染综合考核。

廖西元:田园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田园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更加注重生态保育,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贯彻落实《意见》的部署和要求,要以优化农业布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抓手,持续加力,久久为功,实现农田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引导生猪养殖向东北等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按照土地承载能力,推行以地定畜、种养匹配,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农业试点,打通种养结合发展的通道,形成粮饲兼顾、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新型农业结构。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稻鱼共生、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

  二是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注重面上推进与示范创建并举、量化目标与制度创新并行,把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三级循环”模式,构建起点串成线、线织成网、网覆盖省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政府、主体、市场“三方共建”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作格局。

  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强农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农业农村生态景观,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提升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马有祥:创新草原保护制度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草原既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基础的生产生活资料。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牧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草原保护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权属明晰、保护有力、评价科学、利用合理、监管到位”的草原保护制度体系,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永续发展。

  健全草原产权制度。稳定和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实现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依法赋予广大农牧民长期稳定的草原承包经营权。建立国有草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研究推进全民所有草原资源分级行使所有权制度,提出全民所有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全民所有地方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资产清单进行分级管理。

  强化草原保护制度。建立草原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明确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草原面积及类型,厘清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职责。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依法划定和严格保护基本草原,严格征占用审核,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推进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好新一轮草原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建立草原监测预警制度。组织开展全国草地资源清查工作,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草原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对草原基本情况、生态状况、植被生长状况、灾害发生情况等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开展草原承载力监测预警评估,建立草原资源资产专业统计制度,真实反映草原生态“家底”变化情况。

  完善草原科学利用制度。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借助“禁”“休”“轮”“种”等综合措施,实现草畜平衡和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加强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开展草畜平衡达标县建设,加大对达标县的绩效考核奖励支持力度。强化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杜绝“先上车、再补票”现象,严格控制草原用途改变。

  落实草原监督管理制度。修订《草原法》,制定《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加强基层草原监理机构和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完善草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加大草原执法监督力度,始终保持打击破坏草原资源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规定、非法征占用草原以及乱开滥垦草原等违法行为,推行挂牌督办与约谈制度,通报重点违法案件,发挥典型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不断提高草原执法的威慑力。

张显良: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 加强水生生物保护

  渔业是国家战略产业,在保障优质食物蛋白供给,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维护水域生态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渔业资源环境趋紧,发展空间受限,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坚持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严格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和品种。优化水产养殖布局,稳定近海养殖规模,拓展外海养殖空间,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内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大力发展水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种养结合稻田养殖、海洋牧场立体养殖、外海深水网箱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示范县创建活动。推动建立水产养殖清洁生产制度,加强全价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发和推广,加快推进水产养殖节水减排。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加强品种创新,积极推广新品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低消耗低排放品种。强化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加快建立渔业官方兽医制度,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加强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支持渔用疫苗研发推广,提高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水生生物保护。加快推进长江流域全面禁捕,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禁捕。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完善海洋渔船“双控”和伏季休渔制度,继续推进减船转产,开展捕捞限额试点,严厉打击“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建立健全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监督落实补救措施。制定增殖渔业发展规划,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积极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综合开发,建立以人工鱼礁为载体,底播增殖为手段,增殖放流为补充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加强水生生态保护修复,推进以渔净水,促进湖库渔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修复协调发展。

唐珂: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体系

  农产品流通体系连接生产和消费,是稳定市场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体系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加工流通体系。落实《意见》的部署和要求,从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产地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推进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建设,发挥绿色流通的先导性作用,有利于密切农业生产与市场消费,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健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绿色就是高效,要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市场流通主渠道的作用,大力加强农产品流通和营销,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助力解决农产品卖难、卖不出去、卖不上好价的问题。创新短链流通模式,推进产地市场和新型经营主体与超市、社区、学校等消费端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创建电子商务孵化平台,推进产地市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商平台的对接,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扩大网上交易规模,提高流通基础设施利用率,形成线下资源与线上需求高效对接的流通渠道,减少市场流通环节,促进产销高效对接。

  二是加强产地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推动与农业绿色发展相配套的产地市场建设。重点是升级改造清洗预冷、分等分级、冷藏冷冻、包装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和贮藏设施,健全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回收以及污染物处理等场区基础设施,减少农产品因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不当造成的损失,降低相关工艺的能耗和排放,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地市场体系,改善生产经营环境,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三是加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信息是绿色流通的关键要素。要抓好以村户为重点的益农信息社建设,尽快形成以公益性服务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发展适用于市场经营的农产品拍卖、中远期、期货等一对多、多对多集中竞价公平交易方式,鼓励产地市场完善电子结算系统、信息处理和发布系统,逐步推进结算信息公开化。完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完善报价指标体系,权威发布价格指数,做好行业发展评估,提供准确、及时的农产品流通数据支持和服务,让农产品供求信息更准确、产销渠道更稳定。

宗锦耀:建立绿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既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始终坚持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加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一是加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完善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建设一批农产品冷藏库、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品质品相下降等问题,减少由于储存不当导致农产品腐败变质而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及产生的安全隐患。要大力推广“一库多用”、“一房多用”,提高初加工设施的使用效率。在适宜地区鼓励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初加工技术和装备。加强初加工各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推动初加工设施综合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粮油烘储加工中心、果蔬茶综合加工中心。

  二是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绿色高效、节能低碳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努力生产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要支持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引导企业建立绿色工厂,加快应用节水、节能、节粮等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水耗超标的落后产能。

  三是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高效利用农业资源,需要把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剩余物“吃干榨尽”。要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处理渠道及综合利用技术体系,研制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重点开展秸秆、稻壳、米糠、麦麸、饼粕、果蔬皮渣、畜禽骨血、水产品皮骨内脏等副产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坚持资源化、减量化、可循环发展方向,促进综合利用企业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有机结合,使副产物更加符合循环利用要求和加工标准。

广德福:生产更多更好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 切实满足消费需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没有全民健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意见》提出,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到2030年,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实现这些目标,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从生产和监管两端发力,大力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完善标准体系,促进绿色产品供给。标准是农产品规范化生产和质量安全评价的科学技术准则。更供给更多的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推行农业标准化战略是最有效的实现路径。按照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生产规范的要求,加快农兽药残留限量、畜禽屠宰、饲料安全、畜禽污染物等标准制修订进程,实现重点品种、重点行业、重点环节全覆盖。支持地方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转化为简便易懂的操作规程和明白纸,确保农产品生产有标可依、按标管控。强化国际标准跟踪研究,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提升标准制修订国际话语权。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投入品使用管控,推行综合防控和减量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推行种植业良好农业规范、养殖业产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管理,在“菜篮子”大县规模种养基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农业示范园区率先推行全程标准化生产。

  强化认证管理,培育绿色优质品牌。品牌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动农业品牌培育行动,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号召力和竞争力,让绿色优质成为农业品牌的金字招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管理方式调整改革,将产品认证与产地认定合二为一,统一下放地方农业部门实施,发挥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过程中的合格评定功能。扩大绿色食品发展规模,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培育一批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知名品牌。挖掘农产品地域特色,加快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培育一批环境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受控、品质优异的区域公共品牌。严格农产品认证行为,严把认证准入门槛,强化证后监管,提升认证权威性和公信力。加强农产品双边和多边互认,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品牌认知度。

  

健全支撑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牢固树立依法监管、全程监管理念,严防、严控、严管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禁限用农药、农资等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快监测评估技术体系建设,充实仪器设备,改善实验条件,提升农产品源头控制、风险防控和执法监管能力。加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推广运用,优先将苹果、茶叶、猪肉、生鲜乳、大菱鲆等产品纳入追溯管理。扩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规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从生产源头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优质农产品比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

张天佐:健全农业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与激励约束机制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构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框架,对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刻革命,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强化创新驱动和约束激励,构建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过去一个时期,农业科技成果更多服务于产量提升目标,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科技创新和推广相对不足。面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新要求,农业科技进步的潜力还很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增长点,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此,要按照《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类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机制,在农业投入品减量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地环境修复等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尽快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同时,加大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和人才培训力度,在农业生产领域加快普及一批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推动绿色生产方式落地生根。

  要努力构建标准明确、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绿色发展制度环境。农业绿色发展看似是资源环境问题,其实质也是经济问题,要让生产者和消费者自觉主动把生态环保放在重要位置去考虑,激发全社会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构建起有利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政策激励。以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制度和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等为重点,加快建立分类科学、区域有别、标准合理、规范统一的农业绿色发展激励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生产者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二是加强标准引领。加快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投入品、废弃物排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的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引导市场主体按绿色标准进行生产经营。三是强化制度约束。着力完善绿色农业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依法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违法行为,提高违法成本和惩罚标准,用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划定行为边界。要把《意见》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落到实处,依靠“疏堵结合”的制度环境,有力地引导和推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到农业绿色发展的机制中来。

  要把建立监测评价体系作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支撑。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数据基础薄弱,评估测算体系不健全,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价值难以体现并得到有效保护。这次《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农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预警体系,构建充分体现资源稀缺和损耗程度的生产成本核算机制,建设“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这一套体系的建立,既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农业绿色发展定价,从而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也有助于强化资源环境考核评价,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绿色发展责任,将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来源:中国经济网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文章评论

在这里,您虽然无法就文章内容向作者咨询,但可以同pig333的其他用户进行探讨。
发表新评论

只有333用户才可以访问。如果想发表评论请登录。

你还没有订阅该目录。 猪业要闻

猪业要闻

登录并注册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