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该猪场是位于北爱尔兰的一家存栏400头母猪的商品猪场。
该猪场猪流感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阴性。
疫苗免疫接种程序见表1
表1.疫苗接种程序
疫苗 | 后备母猪 | 母猪 | 公猪 | 仔猪 |
细小病毒 | 挑选时注射2毫升 |
产后2周注射2毫升 |
||
丹毒 | 挑选时和配种前2周注射2 毫升 |
产后2周注射2毫升 |
每年注射2次,每次2毫升 | |
大肠杆菌 |
产前6和2周分别注射2毫升 |
产前2周注射2毫升 |
||
圆环病毒2型 |
配种前3周和产前3周分别注射2毫升 |
产前3周注射2毫升 |
每年注射2次,每次2毫升 | |
流行性肺炎 | 7日龄和断奶时注射1毫升 |
猪场自产后备母猪。后备母猪和母猪从同一来源获得人工授精
历史
猪场因其8个不同窝次的仔猪均有皮下出血和皮肤瘀伤的情况而与兽医联系。该问题尚未造成任何死亡。
在过去3年里,该猪场遇到过这个问题,但程度跟这次不一样。临床症状突然出现在数窝仔猪,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失。
调查
临床调查
在猪场参观期间,来自不同8个窝次的28头仔猪出现了广泛的皮下出血(图1,2,3,4和5)。 出生后正常,仔猪从7日龄开始出现临床体征。受影响仔猪继续进食母乳,并未出现任何发育迟缓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受影响的仔猪均表现出外部临床症状。
图1. 7日龄仔猪身上的打斗痕迹和广泛的上皮下出血。 断尾12小时后观察到加热垫上的干燥血液。
图2. 7日龄仔猪身上的打斗痕迹和广泛的上皮下出血。断尾12小时后观察到加热垫和尾部的干燥血液。
图3. 7日龄仔猪身上的打斗痕迹和广泛的上皮下出血
图4. 7日龄仔猪身上广泛的上皮下出血和淤点
图5. 7日龄仔猪身上的打斗痕迹和广泛的上皮下出血
在兽医访问期间,正在进行仔猪断尾。尾部出血量大,且凝血时间延迟(图1和图2)。
测试10头受感染仔猪的直肠温度,未发现发热现象。
实验室检测
将新近死亡的和一头受影响的7日龄仔猪提交给实验室。在实验室收集肝素化血液样本以进行血液学检测。实验室调查结果见表2。
因血液样本在实验室采集,且已凝结,无法进行血液学和生物化学研究
尸检照片见图6, 7, 8 和 9
表2:2头7日龄仔猪的实验室结果
尸检 | 组织学 | 免疫荧光 | 细菌学 | |
仔猪1 (死亡) |
•大面积的浅表皮皮下出血,尸体上有一定的瘀点 • 血液稀薄 • 心脏出现一些瘀斑出血 •肾脏苍白和瘀斑出血。 • 肝脏苍白,黄疸 |
• 未发现显着的异常. | • 经典猪瘟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阴性 | • 未分离到显著的细菌 |
仔猪2 (活着) |
• 胴体上大面积的上皮下出血 • 血液稀薄 • 肾和肺的瘀点性出血 |
• 未发现显着的异常 | •经典猪瘟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阴性 | • 未分离到显著的细菌. |
CSFV = 经典猪瘟病毒
PCV-2 = 猪圆环病毒2型
图6.1头7日龄仔猪。胴体苍白且在皮肤上有广泛的瘀斑出血。肝有黄疸。所有的淋巴结均出血。
图7.图3仔猪的心脏。心脏瘀斑出血和出血性淋巴结。
图8. 胴体左后腿苍白和上皮下出血。观察到桌子上稀薄的水样血液。(左图)
图9.胴体苍白且存在出血性淋巴结和上皮下出血。观察到胴体上稀薄的水样血液。(右图)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清单如下: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铁缺乏
- 维生素K缺乏(灭鼠剂中毒)
- 经典猪瘟(CSFV)
- 圆环病毒(PCV-2)
基于缺乏与这些疾病匹配的临床体征和免疫荧光测试结果阴性,排除病毒如CSFV和PCV-2。
基于所有2日龄仔猪常规肌肉注射铁葡聚糖注射液及广泛的上皮下出血,排除铁缺乏。
未进行血液学鉴别诊断的情况下,不能排除维生素K缺乏症(杀鼠剂中毒)。 如4.2所述,采集的血液样本凝固,不能进行血液学/生物化学测试。但灭鼠药未放置在分娩舍。
根据病史和一致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控制程序
受影响的窝次与其他母猪交叉哺育。
建议淘汰生产受影响仔猪的母猪或与不同公猪配种。
控制程序的效果
一些交叉哺育的受影响仔猪在几天内死亡。
此后猪场未再出现过类似案例
讨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II型超敏反应(或细胞毒性型超敏反应),已形成了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这导致其相关的临床征兆为消耗和出血性倾向。这些自身抗体可能源自输血,使用含有血液制品的疫苗,或经产母猪产生针对公猪和胎儿共有同种抗原的抗体。在后一种情况下,不会在母猪上出现临床症状,因其仅能产生抗细胞表面同种异型抗原的抗体,而这种抗体在母猪的细胞中不存在(Straw等,1999)。与人类婴儿和小狗不同,出生前没有抗体通过胎盘从母猪传给仔猪。仔猪出生时处于脆弱状态,没有任何体液或粘膜相关抗体,也没有获得性细胞介导的免疫力(Muirhead等,1997a)。这可解释为什么怀孕未停止。仔猪通过初乳摄入自身抗体并吸收导致2日龄时血小板的循环水平下降到200×10 9 /升(通常更高,250-300×10 9 /升)。 5天时达到400x109 /升,从第9天开始,出现紫癜,达到50x109 /升。骨髓中的巨核细胞和其他细胞受到影响,未发生循环血小板的替换(Taylor,1995)。
该猪舍未进行输血和使用含血制品的疫苗,如结晶紫猪瘟疫苗(Smith等,1990)。故剩下的唯一可能是经产母猪产生了抗公猪和胎儿共有的同种抗原的抗体。受感染的窝次来自一大白公猪。所有产生受影响窝次的母猪都是经产母猪。据泰勒(Taylor)(1995)的见解,这种疾病发生的前提是公猪的血小板类型与母猪的血小板类型不同,且母猪至少与该公猪有过一次配种。此案例的受影响的母猪与该公猪有过配种。泰勒(Taylor)(1995)指出,这个问题在大白和长白猪中是最常见的,且在长白母猪和大白公猪配种时尤为常见。此案例人工授精精液来自大白公猪,交配的母猪是纯种长白或长白×大白杂交猪。故建议改变人工授精精液来源以改善情况,而不需要淘汰母猪或公猪。不幸的是,由于实验室收集的血液样本凝结,无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另一种选择是在猪场采集血液。但自那以后,再未发生类似案例。
并不是所有受影响窝次的仔猪都有临床症状。根据Straw等(1999)和Taylor(1995)的研究,仔猪状况的随机影响似乎与生长和初乳摄入有关,生长良好的仔猪摄入更多的初乳,故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此案例也是如此,因所有受影响仔猪体况良好,生长良好,且并未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
受此病影响的仔猪在出生时表现正常(Straw等,1999)。不同的作者报道了首次出现该状况的不同日龄,7-21日龄(Muirhead等人,1997b),10-20日龄(Straw等人,1999)或14-30日龄,在3日龄的出现率较低 (Taylor,1995)。 在此案例,从7日龄开始出现该状况,如Muirhead 等(1997b)所述。
可能发现发育良好且无任何临床症状的仔猪死亡(Muirhead等人,1997b; Taylor,1995)。 若仔细观察这些死猪的皮肤,就应该在有瘀伤,牙痕或创伤的地方有出血(Muirhead等,1997b)。 在此案例,不能将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猝死和其他死亡原因(如重叠)相关联。 然而,受影响的仔猪可见皮肤苍白,斑点,紫色皮肤,出血,主要在腹部,可以看到明显的划痕。 粘膜通常是苍白的,没有发烧(Straw等,1999; Taylor,1995)。 在心外膜,心肌,胸膜,关节和骨骼肌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所有淋巴结充血(Muirhead等,1997b; Taylor,1995)。 所有这些特征与本案中所见的临床表现一致。
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期间阉割可能会大大增加死亡率(Straw等,1999)。该猪舍未进行阉割。 尽管如此,如临床调查所述,断尾时出血量大,且凝血时间延迟。
根据泰勒1995年的研究,这种情况的发生率很低,不到1%。
通过特征性的临床和尸检图片进行诊断(Muirhead等,1997b; Taylor,1995)。诊断结果可通过血小板计数来确认(Taylor,1995)。此案例遵循了所有这些程序。 但未进行血小板计数,原因如实验室调查中所述。
除了良好的护理外,没有其他已知的治疗方法(Muirhead 等,1997b; Taylor,1995)。还没有有关使用维生素K的报道(Taylor,1995),但在将来的爆发中可考虑使用维生素K。 在该病的早期阶段,可进行交叉哺育以避免母猪残存在母乳中的抗体(Muirhead 等,1997b),如此案例的做法。也可以进行人工喂养(Taylor,1995)。 但死亡率相当高。
已有在其它动物如牛和羊中由于蕨类中毒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Barlow,R.,1983)。 人由于感染,自身免疫,恶性或特发性病因可患此病(Wei,A.等,2007)。
当母猪产下这样的仔猪时,应在下一次怀孕时将其淘汰或与另一头公猪交配(Muirhead等,1997b; Taylor,1995)。该猪场选择使用不同的公猪配种,而不是淘汰受影响母猪。这种作法似乎是成功的,因再未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