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断奶仔猪的断奶后阶段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生理阶段:急性期(断奶后第一周)和成熟期(断奶后第 2 周至第 5-6 周)。在急性期,猪表现出采食量低、生长停滞、胃和肠道功能受损(因此出现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以及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从而导致发酵减少)。另一方面,在成熟阶段,通过改善胃肠功能,饲料摄入和生长得以恢复。
断奶后日粮中使用的营养干预应与不同的生理阶段同步进行:急性期的重点应放在肠道健康上,包括高度易消化和适口的成分、功能性氨基酸和粗颗粒成分,同时降低酸结合能力,日粮中可发酵纤维与惰性纤维的比值(<1)和蛋白质含量;而成熟阶段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增加蛋白质含量(以及标准回肠可消化赖氨酸与净能量比,SID Lys:NE 比率)来保持仔猪健康并刺激生长性能,包括作为脂肪来源的中链脂肪酸,并允许更高的可发酵纤维与惰性纤维的比率 (>1.5)。
粗蛋白含量和质量的作用
已知,高粗蛋白(CP)水平是断奶仔猪断奶后腹泻的主要危险因素(Heo等人,2008年)。这是因为未消化的粗蛋白在小肠末端和结肠发酵,可能导致病原菌增殖,产生生物胺、氨等有害产物,导致腹泻。另一方面,通过尿液脱氨和排泄多余的蛋白质会增加仔猪的能量消耗。
为仔猪配制饲料时的一个关键点是,大多数消化率数据都是在使用成年动物的标准消化率研究中获得的。在胃肠道功能不成熟的动物中使用富含蛋白质的成分时,这一点至关重要。以前有报道(Batal和Parsons,2002 a,b,)玉米-豆粕日粮的代谢能和氨基酸消化率随着日龄的增长(0到21天)显著增加,这是由于豆粕消化率的变化。在随后的一项研究(Batal和Parsons,2003年)中,常规豆粕、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和酪蛋白的可消化赖氨酸和代谢能随日龄的变化而变化。
另一个似乎在科学论文中引起更多兴趣的关键因素是富含粗蛋白来源的消化率。在Montoya等人的一项研究中(2018),消化蛋白质进入小肠(即离开胃)的速度可预测了氨基酸的消化率和氨基酸在小肠中的吸收位置。这些结果表明,高消化率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的前半段,而消化率低的蛋白质则在整个小肠中被消化吸收,在回肠末期出现不可消化的粗蛋白的可能性更大。
在瓦赫宁根大学(陈博士,2017)最近的一篇博士论文中,报告了猪小肠粗蛋白消化率的差异(表1)。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干血浆蛋白(DPP)是一种快速、易消化的蛋白质来源,因为含干血浆蛋白的日粮在小肠近端的粗蛋白消化率为59%,而含豆粕的日粮的粗蛋白消化率仅为26%。有趣的是,在回肠末端(豆粕型饲料为74%)和小肠第3段(干血浆蛋白饲料为76%)两种饲料之间的消化率系数更接近。总的来说,这些结果表明,未来的粗蛋白/氨基酸消化率测定研究应在仔猪中进行,并应包括蛋白质动力学的测量(沿着小肠测量粗蛋白/氨基酸消化率)。这与仅使用生长猪模型测量回肠末端的粗蛋白和氨基酸消化率的标准消化率方案形成对比。
表 1: 生长猪小肠中含有单一蛋白质源的实验日粮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 (%)(来自陈博士,2017)
% | 豆粕 | 干血浆蛋白 |
---|---|---|
第1段小肠 | 11.9 | 57.0 |
第2段小肠 | 25.8 | 59.0 |
第3段小肠 | 54.8 | 75.6 |
第4段小肠 | 74.4 | 86.6 |
粪便 | 83.4 | 95.9 |
来源:pig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