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概述
猪场存栏1700头母猪,并从外部购买后备母猪。小母猪在配种前50天在猪场驯化。小母猪接种2次蓝耳病减毒活疫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蓝耳病病毒阳性,聚合酶链反应蓝耳病病毒阴性。替换率为50%。
猪场被认为是蓝耳病病毒阳性稳定。母猪的免疫程序包括,每4个月全面接种蓝耳病减毒活疫苗和伪狂犬疫苗。种猪在每个繁殖周期接种大肠杆菌,细小病毒和丹毒疫苗。
猪场较老,但不断翻新以达到对动物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外购母猪饲料和精液。
仔猪在21日龄接种圆环病毒和支原体疫苗。平均断奶日龄为23天,平均断奶体重为6.5公斤。
疾病爆发
保育舍的一些断奶仔猪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和持续咳嗽的症状。症状严重的猪的数量高达6%,且死亡率大于4%。饲料添加药物未起到作用(300 ppm 阿莫西林和80 ppm氟苯尼考)。
当保育猪转入到生长/育成猪舍后,呼吸道临床症状加重(死亡率4%)。一些猪出现精神萎顿和耳尖坏死。一些猪甚至出现“狗卧式”姿势,且16-20%的猪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厌食症。
图1:胸腔-保育猪病变:胸腔水肿,多病灶性肺损伤和败血症与呼吸和消化道图片
图1:胸腔-保育猪病变:胸腔水肿,多病灶性肺损伤和败血症与呼吸和消化道图片
图2:生长猪病变:耳尖坏死及颅和内侧叶肺炎
图2:生长猪病变:耳尖坏死及颅和内侧叶肺炎
为了实现鉴别诊断必须考虑病变和临床症状。
为了鉴定潜在致病菌,确定猪场临床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是对不同环境和管理人员进行细分,以及他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尸检时发现的病变使我们怀疑猪场面临多因子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PRDC)是一种多因子疾病,该病宿主-致病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环境因素相互结合。
与PRDC相关的感染性致病原可被归为:
主要致病原:蓝耳病,流感,猪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和支原体肺炎
次要致病原:猪链球菌,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多杀巴斯德菌,支气管炎博德特菌。猪肺炎支原体亦可作为次要致病原。
可对呼吸综合征造成影响的环境和管理因素见表1
表1:环境和管理因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因素 | 最佳值 | 作用 |
温度 | 25-40公斤体重 ⇒ 18-22 ºC 40-100公斤体重⇒ 15-22 ºC |
过度和不足可影响日增重,饲料转换率,且倾向于形成病理条件
|
通风 | <0,2 米/秒 过度通风可倾向于形成病理条件 | |
生猪养殖密度 | 20-30 kg ⇒ 0,3 m2 30-50 ⇒ 0,4 m2 50-85 ⇒ 0,55 m2 85-110 ⇒ 0,65 m2 |
法律规定的最小值。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好的生产性能 |
猪群大小 | <20 头/栋 | |
料槽 | 入口处的良好管理(不要过度饲喂)。至少每周清空2次以避免饲料细粉集聚 | |
猪舍方向 | 东-西在夏季和冬季达到最佳的环境条件 | |
绝缘 | 合适的绝缘可改善生产性能并帮助预防疾病 | |
粪坑 | 在一些情况下,添加一些水可避免气流 | |
水管 | 用有机酸清洗以避免生物膜的集聚,与加药系统联合使用 |
|
环境污染物 |
氨 ⇒ <20 ppm 二氧化碳⇒ <3000 ppm 一氧化碳⇒ <10 ppm 硫化氢⇒ <0,5 ppm |
这些试剂 和尘埃共同作用,可增加呼吸道疾病的易感性。 |
表1:环境和管理因素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调查程序
在对临床症状和病变评估后,采取了一项综合方案以查明哪种元素在疾病形成中起到了更重要的做用。
为了确定参与的因素,进行了以下实验室检测
血清学
- 仔猪出生摄入初乳前,评估蓝耳病病毒在妊娠期母猪中的流通。10份样本>
- 大于21日龄,情况较差的仔猪,评估蓝耳病病毒在分娩舍的流通。10 份样本
- 断奶仔猪-6-9周,研究保育舍该病的动力学。每个年龄组10份血清样本
微生物学,培养和敏感性及组织学
- weeks. 将肺提交给实验室:每2-3周提交10-12份肺部样本
结果
蓝耳病血清学
在血清学实验,出生仔猪(摄入初乳前)为聚合酶链反应阴性,但来自分娩舍21日龄的断奶仔猪样本,100%为聚合酶链反应阳性。且6-9周龄仔猪的聚合酶链反应亦为阳性。这些结果表明分娩舍存在感染,且病毒在保育舍再循环。但猪场未表现出任何的繁殖障碍临床症状
微生物学
仅从肺部组织培养中分离出一种条件致病菌(绿浅气球菌),其不符合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原因可能是样本来自药物治疗猪,当出现临床问题时,通常会在饲料中添加药物直至达到抗菌效果。
治疗
在对猪场进行综合评估后发现,猪场并未实施全进全出,其将较小的仔猪和体重较轻的仔猪在分娩舍饲养超过35天,因其未达到出售体重6.5公斤。为了尝试纠正该错误,将仔猪根据出生周龄,用不同的颜色标记,这就使控制更容易,从而可更好的实施严格的全进全出生产系统。
图3:产床内不同日龄的小仔猪。根据出生周龄标记的仔猪
图3:产床内不同日龄的小仔猪。根据出生周龄标记的仔猪
除评估分娩舍仔猪管理外,在猪场实施全面接种蓝耳病减毒活疫苗。对生物安全措施进行评估,并增加了对运输,访客,兽医和维修人员等的管控
但在实施这些措施之后,保育舍和生长/育成舍的问题仍然存在。鉴于对抗生素的作用不明显,其他与蓝耳病相关的其他病毒成为主要怀疑对象。
母猪场不存在,之前也从来没有发生过该问题。目前所采取的措施(蓝耳病免疫,生物安全措施的改善)不足以解决问题。故对风险和诱发因素进行了第二次研究。
第二次调查的程序
- 加强了清洁程序。并改变了冲洗和消毒程序。
- 实施严格的全进全出,并在保育舍实施监控以试图根除蓝耳病病毒
- 生长猪舍采用本地生产的全空间加热系统。目标是避免温度浮动和温度低于24度
在实施这些措施后,分娩舍和保育舍的猪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测定为蓝耳病阴性。在保育舍仍有4%的仔猪表现较差(最初为6%)。
在生长期开始时仍存在呼吸问题,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效果较好。尽管如此,体重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强烈的温度变化可能是一种应激因子,引发了多因子过程。计划是进一步采集样本以检测没有更多的致病菌如流感,作为主要病原菌并造成次要细菌感染,这可导致猪场出现的慢性呼吸疾病。
表2:流感聚合酶链反应测试-口腔液体
血凝素 | 神经氨酸苷酶 | |||
样本 | H1 | H3 | N1 | N2 |
是/否 | + | - | + | - |
样本表现为H1N1血清型阳性
表2:流感聚合酶链反应测试-口腔液体
治疗
整个种猪群接种2次流感疫苗,且此包括在母猪每个生产周期的免疫程序中。在母猪场和保育舍严格实施仔猪的全进全出。目的是母猪传给仔猪的被动免疫力可显著降低病毒的再循环和传播比例,从而实现整个生产流的阴性。
包括显著年龄差异的连续生产流,对呼吸疾病总是一项挑战。
在稍后的阶段,当产自免疫母猪的仔猪到达,保育猪和育成猪的该问题最终被解决。生产位点II和III的用药花费显著降低,仔猪和育成猪的死亡率分别降低至2.5%和2%。通过控制流感,次要致病菌变得不足以造成严重的肺损伤。
故当出现疾病时,应对整个猪场进行监控直至鉴定出造成该问题的主要病原菌。我们知道较差的环境条件,外加病原菌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
结论
- 为了达到正确的鉴别诊断要实施全面的方法,以确定哪种病原体在猪场临床症状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 实验室检测是工具,不是诊断方法。
- 合适的全进全出系统可避免不同日龄动物相互接触(不同日龄猪混群饲养问题严重)。建立管理程序以限制持续生产流是必需的,特别是在较大的全进全出系统。它是限制感染的唯一方法。
- 环境因素改善(降低应激可增强动物免疫系统):通过提供良好的室温,通风和饮水标准最优化动物健康。
- 大部分猪临床疾病都是多因素疾病,临床解决方案应烤炉不同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