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分析了生长猪对短螺旋体属新毒种汉普森短螺旋体的易感性,同时将其与生长猪对默多克短螺旋体、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易感性进行了比较,为评价防控该病的干预方法建立了感染模型。
20只5周龄实验猪来自无短螺旋体性结肠炎病史的猪场。将实验猪随机分配到5组(n=4):阴性对照;默多克短螺旋体;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Ⅰ;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Ⅱ;猪痢疾短螺旋体。经直肠采集每只猪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为驯化需要,实验开始前一周即饲养动物,研究期间饲喂未加药、营养均衡的燕麦饲料。感染组每只猪连续3天每天经灌胃感染100ml含有109短螺旋体的血琼脂平板或肉汤,阴性对照组则灌胃给予灭菌血琼脂平板或肉汤。每天观察动物的姿势、食欲,以及根据粪便黏稠度判断是否出现粘液性腹泻、出血性腹泻。所有实验猪在感染后-7、0、7、14、21天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同时采集粪便进行微生物培养。感染后7、14天每组剖检1只动物,感染后21天每组剖检2只动物。剖检时观察是否出现短螺旋体性结肠炎造成的病变。采集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盲肠和结肠新鲜组织也同时进行细菌分离。
在实验开始之前,默多克短螺旋体、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Ⅰ、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Ⅱ三组中可以分离到具有弱溶血性的默多克短螺旋体。在研究期间所有实验组都至少在一个时间点分离到默多克短螺旋体。经nox 基因测序分析,这些分离到的默多克短螺旋体与实验中所用到的默多克短螺旋体基因不同。该结果表明实验组之间未有交叉感染。在感染后5天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Ⅰ组观察到间歇性水样或粘液性腹泻,而在感染后14天才在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Ⅱ和默多克短螺旋体组中观察到同样症状。所有实验组均未出现出血性腹泻症状。在感染后7天和14天,默多克短螺旋体组结肠出现轻度充血症状,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Ⅰ与cladeⅡ实验组观察到结肠部位严重的充血、粘液、肠壁增厚症状。所有感染组固有层均出现短螺旋体性结肠炎的特征性病变,即多病灶炎性细胞浸润(淋巴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偶发性多病灶出血。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了短螺旋体是组织病变的致病原。在感染后7、14、21天强溶血性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Ⅰ、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Ⅱ、猪痢疾短螺旋体均从相应组中分离出来。默多克短螺旋体组在感染后14、21天后分离出来默多克短螺旋体。我们将分离到的默多克短螺旋体命名为B.MUR,以区分从所有感染组分离出的默多克短螺旋体。
本研究成功复制了由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Ⅰ、汉普森短螺旋体cladeⅡ引起的短螺旋体性结肠炎,确定了感染高峰期在感染后14天。本实验模型为评价防控该病的不同干预方法的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Fabio A. Vannucci, Albert Rovira, Aschalew Z. Bekele, Brianna Larson, Connie J. Gebhart. Experimental reproduction of brachyspiral colitis in pigs infected with Brachyspira hampsonii. 44th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 AASV,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