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验研究了7种不同淘汰原因的寿命和最后一次授精到淘汰的间隔期(IL2C)之间的关系;1. 繁殖淘汰类,2. 生产淘汰类,3. 运输淘汰类,4.意外淘汰类,5. 广泛失调淘汰类,6. 围产期淘汰类,7.未知淘汰类。
整体上,最重要的淘汰原因为繁殖(19%)和生产(50%)。生产淘汰类(146.3±1.2)和繁殖淘汰类(87.4±1.9)的IL2C显著不同,且与运输淘汰类(127.0±3.6),意外淘汰类(120.1±7.3),广泛失淘汰类(105.4±5.5)和围产期淘汰类(109.6±5.7)亦不同。与其他淘汰原因相比,如因繁殖 (3.1±0.2), 运输(2.3±0.3), 意外(2.9±0.5), 广泛失调 (3.3±0.4) 和围产期(3.3±0.4),因生产原因淘汰的母猪在屠宰时具有最高的平均胎次(4.6±0.2)。此外发现屠宰时的日龄和胎次以及IL2C均为遗传特征(分别为0.13±0.05, 0.16±0.05 和0.10±0.04)。屠宰时的胎次和IL2C之间的遗传相关性与0并无显著差异(−0.04±0.28)。
因IL2C为遗传特征,且由于生产淘汰的母猪具有较高的平均胎次和较长的IL2C,此研究表明选择IL2C的母猪可有针对选育出母猪,使母猪不因繁殖,运输,意外,广泛失调和围产期淘汰。
C.A. de Hollander, E.F. Knol, H.C.M. Heuven, E.M. van Grevenho. Interval from last insemination to culling: Culling reasons from practise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longevity. Livestock Science. Volume 181, November 2015, Pages 25–30. doi:10.1016/j.livsci.2015.09.018